这就是设计的魅力,充满感染,直抵内心。
其实,我们看到的,都是设计师经过无数个日夜创作出的成果。有的还被二次创作,但气质已定,灵魂已具。
我们无法走进设计师的内心,创意的初始来自什么?或许连设计师自己也说不清,往往都是在开始后,不断的获取灵感,不断的找到方向,不断的修正完善,最后,每一个设计师的内心还是仍不住安慰自己,设计是一个遗憾的艺术,一旦开始传播,就不可阻挡。
近日,看了一本名为《好设计》的书,作者是美国人特里·马克斯和马修·波特,受到不少启发。
何为好设计?可谓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好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。不过,好或许没有标准,但总有逻辑,总有出处可循。
好是不需要定义的,能定义的都是标准和门槛。好,是一种感觉,感受和感想。无论是是形式,还是创意,还是功能,还是可持续?
记得,09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度会议上,一些世界著名设计师在一场辩论中试图对“好设计”的含义加以定义。在辩论中,每个设计师被要求举出“好设计”和“坏设计”的例子各一个,并解释选择的原因。“好设计”、“坏设计”,对很多人来说,这是个简单的问题,却很难回答。辩论中,几乎所有人一致同意“好设计”必须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。除此之外,交锋激烈。
其实,不仅仅是这些世界级的辩论者,落到每一个设计师那里,相比功能来说,如果更追求外观的话,设计就是失败的。但,在设计师心中,并不意味着就应该盲目地去追求功能性而不考虑形式。当然,创造的过程是紧张而又刺激的。这个过程,是一个在妥协中固执的坚持之路。
如今,大家的接受方式,大都是通过故事,如看电影,看电视,阅读。在故事里,我们喜怒哀乐,在故事里,我们也增长见识。
从这个角度看,好设计,应该传递一个好故事。对文字来说,设计有着更好的方式表达,如图形,颜色。或许,所有的好故事并不需要图片。但是,所有的好设计却真的需要一个故事。
每一次设计,都是一场伟大的经历和探险,需要很大的勇气,它源自于设计师的经历、世界观、所具备的知识结构。有人说,设计是只是比我们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。其实,在眼睛的背后,是一个可以推出灵感的逻辑。只是,我们很少认真对待可能被我们忽视的东西,事实上,好设计就在身边的生活里。
从这个角度看,好设计,还应该源自身边的生活。有评论家把设计当作是99%的直觉。所以,建议设计师们多做深呼吸,多回头看,多锻炼身体,多想想设计之外的其他东西。把手指从键盘上移开,将眼睛从热点问题上移开,这样的话,好设计将随之而来。
对设计师来说,从那些交织的思维中走出来,再走进去,或许就有了灵感和答案。这样的创作过程,都会植入设计之中。所以每当我们看到作品的时候,也可发现那份逻辑和演绎,这也是作品的基因。
其实,不仅仅是设计,生活也是如此。设计表现的是逻辑,生活表现的是因果。